脑型
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的虫卵经血液循环沉积于脑组织,而引起的一种脑寄生虫病。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市是本病的流行区。
病理及发病机理
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
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脉系统内发育为成虫,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在数月内产生血吸虫病的症状,也有迁延至1~2年后才出现临床表现的。
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虫卵寄生后可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虫卵肉芽肿、假结核结节等。
另外,血吸虫成虫及虫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及虫体、虫卵等异种蛋白也可引起脑组织的中毒反应和变态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引发
脑疝形成,还可见血管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在感染血吸虫数周至数年后发生,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一、急性型
较少见,常暴发起病,以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如突发高热、头痛、精神异常、痉挛发作、瘫痪、
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还可能伴有咳嗽、腹泻、荨麻疹、肝脾肿大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症状。
二、慢性型
多在感染后数月、数年发病。主要是由于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内而引起的症状,临床常见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
癫痫型:多数慢性型患者属此型,系血吸虫虫卵沉积于大脑皮质所致。癫痫发作的类型最常见者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局限性癫痫)及贾克逊型发作,其次为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大发作)及部分性复合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
颅内压增高症状。
2、脑血管病型:可能系血吸虫虫卵栓塞脑血管所致。急性起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还可伴有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病鉴别。
3、颅内占位病变型:系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及弥漫性脑水肿所致。缓慢起病,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共济失调,常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
辅助检查
1、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增多;
2、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均增高;
3、血清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4、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能显示病变部位、数量,但不能确诊。
诊断
患者病史在诊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已确诊为血吸虫病的患者,一旦出现脑部损害的症状与体征,或颅内压增高时,即应考虑本病。脑脊液或脑组织活检中查到血吸虫虫卵,即可确诊。
血清学试验、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有一定协助诊断的价值。
治疗
以内科治疗为主。
一、内科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20毫克/公斤/日,分三次口服,连用10天。停药观察一月后,必要时还可重复应用。
对伴癫痫发作者,应同时予以抗痫药物;颅内压增高者,应予脱水治疗;有明显变态反应表现者,应给予类固醇激素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并可能出现脑疝者;与脑瘤鉴别诊断困难,需活检者,均为手术治疗适应证。
手术治疗后仍需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经正规治疗后,85%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或停止,80%的患者可恢复原来的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