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6 03:19:52 来源:shtdyy.com
<P>&nbsp;&nbsp;&nbsp;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消化科陈世耀等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帮助临床医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消化科陈世耀等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和适当治疗。他们自1985年1月-1998年12月在中山医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岁-86岁,平均年龄43±16岁。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依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检查或肝穿刺综合判定。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翻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检查,其中8例患者有肝穿刺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结果发现,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组成几乎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其中免疫抑制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占33.3%,其次为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占19.4%,第三为解热镇痛药物,占11.1%。其他类药物包括性激素类(8.3%)、中草药(8.3%)、抗精神病药物(5.6%)、心血管类药物(5.6%),其他如造影剂等均有一定比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的症状)以纳差和乏力为表现者较多,分别为64.9%和59.5%,第三位是恶心,占35.1%,其他症状包括黄疸、瘙痒、皮疹、发热等,发生率均在15%-25%之间。发生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恶性肿瘤、肾移植术后病人所占比例均比较高(19.2%、19.2%),肝病和结核病也均有一定比例(15.3%、15.3%),其他基础疾病尚包括血液病、脑梗塞、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肾动脉狭窄、急性胆囊炎等。临床病理类型以肝功能损害或胆汁郁积为主要表现。即肝细胞损害型:多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和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倍以上),本组中此型患者20例,多为应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引起。胆汁郁积型,多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及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本型患者7例,多为应用性激素类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起病较隐匿,停药后恢复较慢。混合型10例,兼具上述两者特征。他们认为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二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药物性肝病通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表现和开始用药之间有一段潜伏期(数天到数周);药物剂量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肯定的联系;再次给药时,不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潜伏期也缩短;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的结合靶位点大多是与致病药物代谢有关的酶。很多抗生素类药物的肝脏损害可能与这一机理有关。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药物本身毒性,药物的剂量,患者的年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状态,同时应用多种不同药物,已患肝病等都可能在其中起作用。研究提示联合用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病,可能与联合应用的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或通过影响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或通过影响药物从肾脏、胆道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或通过影响肝肾血流等因素起作用,作用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研究现状下一篇: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