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胰腺脓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4例(1)

时间 : 2009-11-26 18:31:00 来源:www.51lun-wen.cn

[摘要]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门户网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论文下载、法律论文、各专业论文、以及演讲致辞、工作总结、简历、发表论文、实用范文、法律文书、心得体会、企业管理、英语论文,计算机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4例(1)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243:35:24作者:王长洪,陆宇平,麻树人,杨卓,李顺明,张宁,刘杨

【关键词】胰腺假囊肿

[关键词]胰腺假囊肿;胰腺脓肿;内镜治疗;中草药

  Therapeuticmethod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ingpatientswithpancreaticpseudocystandabscess:areportof4cases

  KEYWORDSpancreaticpseudocyst;pancreaticabscess;endoscopictherapy;drug,Chineseherbal

  胰腺假囊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2002~2005年,我院采用内镜介入结合中药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患者4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案分析

  病案1。患者,男性,36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2002年11月13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出院后,症状仍反复发作。2003年4月10日,患者腹痛再次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在另一所医院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后症状减轻,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检查,提示胰腺炎合并胰腺假囊肿形成伴腹腔积液。2003年5月13日入我院中医科治疗。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淀粉酶412U/L,脂肪酶411U/L。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CT检查提示胰头、体、尾部可见多发囊性、大小不等的液性密度灶,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与胃壁分界不清,胰周组织间隙模糊欠清晰,诊断为胰腺炎假囊肿形成伴腹水。2003年5月15日,在我院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中见胆管系统正常,有一巨大哑铃状囊肿与胰管相通,抽出囊内液体约40ml,然后行胰管内支架放置术。术后给予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分泌及抑酸药物等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腹痛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发热症状,体温达38.4℃,血白细胞数9.6×109/L,中性粒细胞84.4%,血淀粉酶、脂肪酶轻度升高。B超检查发现胰腺内有8.2cm×6.7cm及5.3cm×3.8cm两个液性暗区,并伴有腹水。再次行ERCP,术中见胰管内支架阻塞,于是取出内支架,充分引流出脓液约800ml,改用鼻胰管引流。术后继续给予禁食、抗炎、抑制胰酶分泌、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利胆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g、厚朴10g、枳实10g、当归10g、莪术10g、鸡内金10g、黄芩10g、败酱草20g、栀子10g、白芍10g、柴胡10g、甘草10g。治疗2天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鼻胰管引流通畅,引流出液体500ml/d。B超、CT检查发现囊肿逐渐缩小。鼻胰管置入术后第29天行造影检查,见囊肿闭合,遂拔出鼻胰管。拔管后,患者即出现血淀粉酶、脂肪酶再次轻度升高,但无腹痛、发热,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活性药物治疗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2003年7月4日行CT检查,提示胰体部1.2cm×1.0cm囊肿,与胰管无交通。随访1年,患者无腹痛、发热,饮食正常,体重增加10kg,B超复查未见囊肿复发。

  病案2。患者,男性,42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2d。患者自2000年8月起,反复出现发作性上腹部剧痛,常于饱食或饮酒后发作,于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遂予内科保守治疗,但症状仍时轻时重。2002年7月在我院行ERCP并胰管内支架放置术,同年9月因内支架脱落而更换支架。术后予以口服中药治疗,腹痛缓解。2003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血淀粉酶升高。于是在内镜下拔除患者胰管内支架,给予保守治疗。2003年8月8日,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2003年8月10日入我科治疗。查体:体温37.4℃,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舟状腹,全腹肌紧张,剑突下及左上腹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2×109/L,中性粒细胞86.1%,血淀粉酶210U/L,血脂肪酶1209U/L,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慢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2003年8月13日行ERCP并胰管括约肌切开及胰管狭窄处球囊扩张术。术后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患者腹痛减轻,血淀粉酶降至177U/L。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反复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0.4℃,伴右上腹压痛、肌紧张。血白细胞数6.7×109/L,中性粒细胞86.0%,血淀粉酶202U/L,血脂肪酶1686U/L。腹部B超检查发现胰尾8.3cm×7.2cm假囊肿,壁增厚,囊内液体浑浊,血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2003年8月18日在B超引导下行胰腺假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出脓性液体200ml,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术后继续给予抗炎、抑制胰酶活性、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庆大霉素囊肿内冲洗,同时予以清热通腑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g、厚朴10g、枳实10g、黄芩10g、败酱草20g、莪术10g、青皮10g、赤芍20g、甘草10g。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逐渐消失,囊肿内引流液减少,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水平。复查B超示胰腺假囊肿闭合。患者带管出院后继续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处方:大黄10g、厚朴10g、枳实10g、败酱草20g、青皮10g、黄芩10g、鸡内金10g、莪术10g。此后患者病情一直较为稳定。

  病案3。患者,男性,78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胀14年,加重10d。患者于198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上腹部胀痛,血、尿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此后常于饱食或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腹痛,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可好转。2003年10月17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温38.5℃,在某医院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假囊肿。2003年10月27日为行内镜介入治疗而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6.0℃,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率78次/分,可闻及早搏2~3次/min,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0×109/L,中性粒细胞84.1%,总胆红素59.9μmol/L,直接胆红素32.6μmol/L,γ谷氨酰基转肽酶407U/L,碱性磷酸酶225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淀粉酶、脂肪酶均正常。B超检查发现胰头部6.6cm×5.7cm的混合回声团,胰尾部5.8cm×2.5cm的液性暗区,诊断为胰头、胰尾部假囊肿形成。2003年10月28日行ERCP,发现胰头部有囊腔样改变,行常规乳头切开,暴露胰管开口,见大量脓性胰液及胆汁溢出,用网篮取出胆总管内脓栓,再用球囊清理胆总管并扩张胰管,然后置入胰管内支架,并行鼻胆管引流术。术后常规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复查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γ谷氨酰基转肽酶316U/L,碱性磷酸酶180U/L。复查CT,胰腺假囊肿较入院前未见明显缩小。随访11个月后,患者γ谷氨酰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均降至正常水平。随访期间,继续行鼻胆管引流及胰管内支架引流,同时予以清热利胆中药口服治疗半年。中药处方:大黄10g、厚朴10g、枳实10g、莪术10g、红花10g、黄芩10g、赤芍20g、败酱草20g、甘草10g。复查B超及CT示胰腺囊肿缩小且囊肿分隔。患者病情稳定。

  病案4。患者,男性,62岁。主诉: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半,加重伴恶心、呕吐2个月,寒战、高热3d。2003年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生化检查示血、尿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2005年6月17日,患者于饱食后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外院查血淀粉酶2000U/L,尿淀粉酶8000U/L,经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治疗后,腹痛缓解。2005年9月2日,患者自觉腹胀,伴寒战、发热,体温最高38℃,巩膜轻度黄染。腹部CT检查发现胰腺肿大,胰体部可见低密度影。B超提示上腹部10cm×5cm低回声团。2005年9月5日入我科治疗。查体:体温37.4℃,脉搏120次/min,血压正常,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律齐,上腹部饱满,腹软,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15.8×109/L,中性粒细胞79.4%,总胆红素59.4μmol/L,直接胆红素22.1μmol/L,γ谷氨酰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正常,血清总蛋白65.6g/L,白蛋白34.4g/L,淀粉酶197U/L,脂肪酶488U/L,血沉46mm/h,尿淀粉酶5342U/L。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正常。ERCP术中见胆囊内多发结石影,主胰管狭窄,假性囊肿约10cm×5cm,与主胰管相通,置入鼻胰管引流,抽出褐色沉渣样囊液约80ml,细菌培养有克雷白杆菌生长。予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口服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中药。中药处方:黄芪20g、半枝莲10g、薏苡仁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栀子10g、制大黄10g、厚朴10g、枳实10g、桃仁10g、红花10g、败酱草10g、甘草10g。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2005年9月21日,患者再次出现寒战、发热,鼻胰管引流不畅。于内镜下自胰管末端置入内支架,更换鼻胰管,引流出大量脓性胰液。术后继续抗炎、营养支持及口服中药治疗。2005年9月27日复查腹部B超示胰头部囊肿缩小至3.8cm×3.4cm。2005年10月2日,患者因再次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40℃。遂行ERCP,术中见胰管开口有大量脓液溢出,用网篮清理胰管,取出大量脓性栓子,拔除鼻胰管后置入内支架。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可正常饮食。2005年10月8日起,患者只口服中药治疗,病情较为稳定。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均正常。腹部B超示胰腺囊肿缩小至2.6cm×1.9cm,内部回声均匀。CT检查示肝、胆、脾未见异常,与前片比较胰腺囊肿有明显缩小、好转。2005年10月24日出院,继续口服中药治疗。1个月后复查腹部B超,提示胰腺囊肿2.0cm×1.6cm大小。

  胰腺炎症或外伤后可导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上一篇文章:中药调整性早熟儿童青春发育进程的机制研究(1)
下一篇文章: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字体:小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胰...”相似的文章

更多>>

胰腺脓肿疾病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常达(20~50)×109/L,血培养可有细菌生长,血清及尿淀粉酶 呈持续升高,可持续1周以上。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 CT片中显示液体的积聚,特别是积聚液体中存在气体是脓...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