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婴儿手足搐搦症

小儿按摩-婴儿手足搐搦症

时间 : 2009-07-24 13:59:51 来源:健康族

[摘要]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称“低钙性惊厥”,多见于半岁以下的婴儿,以手足搐搦或全身抽搐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佝偻病有密切关系,血钙过低是形成本病的主因。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称“低钙性惊厥”,多见于半岁以下的婴儿,以手足搐搦或全身抽搐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佝偻病有密切关系,血钙过低是形成本病的主因。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春季多发,且常常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养,以致脾肾两亏,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不藏血,筋脉失去儒养,肝虚内风易动,又因外感风邪,如感冒、发热时,以致内外风合而发病。常见症状为,有典型的手足抽搐及惊厥,发作比较频繁,但发作缓解后,即如正常儿,每因外感与惊恐而引起发作。常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拿肩井、拿合谷、拿委中、拿阳陵泉、拿承山,各穴轮换操作,以搐止为度。

  (2)患儿仰卧位,家长将全掌置于腹部,顺时针摩腹2~5分钟。

  (3)患儿由家人扶抱或俯卧,家长以掌横擦肩、背、腰、骶部,以微红透热为度。

  (4)以指按揉脾俞、胃俞、肾俞穴,每穴操作1分钟。

  (5)先按后揉足三里穴1~3分钟。

  2.随证加减

  (1)肝风内动型:多由外感引发,起病较急,表现两目上视,甚则神志不清,全身或四肢抽搐,持续数秒或十余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不等,少则数次,多则几十次,缓解后如正常儿。面色青红相兼,口唇干,舌质淡,苔白。常用手法加

  ①掐人中、掐十宣,轮换操作,以清醒为度。

  ②拿风池30~50次。

  ③补脾经100次,补肾经100次,清肝经200次。

  (2)血虚生风型:四肢抽搐不安,时发时止,伴见面色苍白,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唇甲色淡,全身乏力,汗多,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推三关100次。

  ③捏脊3~5遍。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家长以拇指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掐十宣,每穴5~10次,以清醒为度。

  (2)患儿仰卧位,家长将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轻轻拿揉四肢部位的肌肉组织2~5分钟,然后两掌相对搓揉四肢1~3分钟。反复操作,以搐止为度。

  (3)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穴300次。

  (4)家长一手固定患儿小腿部,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置于足三里穴,作旋转按揉1分钟。

  (5)捏脊5~7遍。

  生活调理

  (1)注意周围环境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尤其是突然的刺激。

  (2)患儿居室内要冷热适宜,一般保持在18~25C左右为宜,随着气候的变化,要及时的增减衣被,防止外感风邪。

  (3)除按摩外,平时应注意补充钙剂。

  (4)家庭中遇到患儿抽搐、神昏时,用按摩方法先急救,赢得时间后,还应抓紧时间请医生诊治。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按摩-婴儿手足...”相似的文章

更多>>

婴儿手足搐搦症疾病

实验室检查 血钙常低于1.7~1.9mmo1/L,必要时查游离钙,钙剂试验性治疗也有助于诊断。 体格检查 (1)击面神经试验(佛斯特氏征,Chvostek′ssign):用指尖或小锤骤击耳前第七脑神经穿出处,可使面肌收缩,主...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