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直肠阴道瘘

直肠阴道瘘的相关病例四

时间 : 2009-06-30 15:46:39 来源:新民网

[摘要]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四周,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四周,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发病率仅次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诊断】

  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1.括约肌间肛瘘 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四周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经括约肌肛瘘 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括约肌上肛瘘 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肛瘘 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重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如肛管左右侧均有外口,应考虑为“蹄铁型”肛瘘。这是一种非凡型的贯通括约肌肛瘘,也是一种高位弯型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到对侧,成为半环型,如蹄铁状故名。在齿线四周有一内口,而外口数目可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其中有许多支管,向四周蔓延。蹄铁型肛瘘又分为前蹄铁型和后蹄铁型两种。后者多见,因肛管后部组织比前部疏松,感染轻易蔓延。

  肛瘘的外口与内口的部位有何规律性?Goodsall(1900)曾提出:在肛门中点划一横线,若肛瘘外口在此线前方,瘘管常呈直线走向肛管,且内口位于外口的相应位置;若外口在横线后方,瘘管常呈弯型,且内口多在肛管后正中处,一般称此为Goodsall规律。多数肛瘘符合以上规律,但也有例外,如前方高位蹄铁型肛瘘可能是弯型,后方低位肛周脓肿可能是直型。临床上观察到,肛瘘的直与弯,除与肛管的前、后有关系外,与肛瘘的高位及低位,与外口距肛缘的远近,都有一定关系。Cirocco(1992)曾对一组肛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检验Goodsall规律猜测肛瘘走行的准确性,认为该规律对猜测后方外口的肛瘘走行相当准确,非凡是女病人,有97%内口位于后正中肛隐窝,但对前方外口的肛瘘猜测不准,仅49%有放射状瘘管符合该规律,因Goodsall未熟悉到前方肛瘘也有9%起源于前正中肛隐窝。

  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探针检查,只在治疗中应用,一般不能作为诊断用,防止穿破瘘管壁,造成假内口。X线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见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肛瘘及蹄铁形肛瘘。

  影像学检查:Yang(1993)对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Lunniss(1994)对比了AUS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认为前者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而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而后者对复杂性高位肛瘘,蹄铁型肛瘘及临床难以确诊的疑难病例有绝对的优越性和准确率。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直肠阴道瘘的相关...”相似的文章

更多>>

直肠阴道瘘疾病

1.对于瘘口的位置应以探针插入瘘口探其走行,2.或在直肠镜 下观察,3.必要时行瘘管造影以确定瘘口的位置。 1.阴道指诊 有时可在阴道后壁触及瘘口。 2.阴道窥器检查 大瘘孔,可在阴道窥器暴露下看到,瘘孔较小,或...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