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二期梅毒

宝宝会“继承”二期梅毒吗?

时间 : 2009-06-17 14:23:42 来源:新民网

[摘要]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

  问:我在5年前曾患过梅毒,经治疗后痊愈。现在怀孕已36周,做血清实验TPHA为阳性,RPR为阴性。医生说只要RPR转阴性就好了。我还是有些担心,会不会传染给孩子?

  答:梅毒治疗后随访2~3年,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半年随访一次。临床治愈标准为各种损害消除。血清实验治愈标准为抗梅毒治疗在2年内由阳性转为阴性,脑脊液检查阴性。至于TPHA是检测梅毒螺旋体lgG的,这种抗体一旦产生,将终身携带,所以单纯TPHA为阳性表明感染过梅毒,目前非梅毒螺旋体感染。而且人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一年以内的传染性最强,病程越长,传染性越小。

  你经过规范的产前检查和梅毒随访,胎儿患先天梅毒的可能性很小,除非你丈夫目前患梅毒,可以通过带有梅毒螺旋体的精子,在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新生命的同时,也将梅毒遗传给了下一代。此外,在孩子出生后还可以通过检测脐带血来排除先天梅毒。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idum)1905年由法国科学家Schaudinn 与Hoffmanu发现并报告的。梅毒螺旋体(如图)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度为5-20nm,平均约8-10um,直径小于0。2nm,有6―12个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镜暗视野下,人们仅能看到梅毒螺旋体的折光性,其活动较强。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样细纤维束,其末端呈卷曲状。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螺旋是规则的。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之为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厌氧菌,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只要条件适宜,便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的进行繁殖。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对化学药品也很敏感,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碳酸、来苏水、酒精、1∶1000的高锰酸钾液等)很容易将它杀死,阳光照射和干燥环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外生存一般超不过1~2个小时。在缺氧的环境下它能生存数天,在潮湿的衣服上也能存活数小时,在血库中一般能存活24小时。梅毒螺旋体不耐高温,40℃~60℃时2~3分钟就能死亡,100℃时则即刻死亡。可以针对其弱点将梅毒螺旋体消灭。如将衣物放于阳光下曝晒,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储存;将用具煮沸消毒或用化学用品消毒,都能杀灭梅毒螺旋体,阻止它的传播。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引起,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并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病变几乎能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梅毒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极少数患者通过接吻、哺乳、接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而传染。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患病人数是低的,但由于其病程长,危害性大,应予重视。

关键词: 二期梅毒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宝宝会“继承”二...”相似的文章

更多>>

二期梅毒疾病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皮损 处,用玻片刮取组织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见有活动的梅毒螺旋体。 2.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的梅毒螺旋体。 3.活体组织检查梅毒螺旋体,如用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