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干眼

干眼病光滴眼药水不够

时间 : 2009-03-28 04:28:46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15%患有干眼病,虽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是近几年,由于长期使用电脑、空气污染等原因,年轻患者不断增多,尤其是白领女性容易患此病,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患有干眼病。   刘祖国认为,干眼病患者可分为两大类。一方面由于全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关节炎、糖尿病等使泪腺不能产生足够的泪液引发干眼病;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因素,如长期使用电脑,眨眼次数常减少,角膜得不到湿润,眼睛就会出现干燥酸涩的症状而诱发干眼病。   在秋季天气干燥的情况下,眼球表面泪液蒸发加速,眼干燥、疲劳等症状则会明显或者加重。   长期使用电脑诱发干眼病   正常情况下,泪液会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蒸发和被吸收,同时泪腺也持续地分泌一定量的新泪液进行补充,以维持眼表的健康、舒适和抗感染能力。而长期在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环境里工作的人员或者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电脑工作者、编辑等,因为当注视荧光屏时,眨眼次数明显减少,眼球缺少眼内润滑剂泪液的湿润,同时由于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泪液的蒸发加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久而久之就形成干眼病。所以专家提醒,经常使用电脑就应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   治疗干眼病的三大误区   为预防眼疲劳,不少人纷纷采取了不同措施,在办公桌上备用一瓶眼药水就是最常见的现象。不过由于缺乏护眼知识,选择这种措施未必就科学,以下是在干眼病的认知上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眼睛干燥就点眼药水   当我们长期面对电脑或大气污染等原因引发眼睛干涩酸痛、疲劳不适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去药店购买眼药水。过度使用眼药水就是我们最容易踏入的误区之一。医生不主张干眼病患者长期使用眼药水。因为目前90%的眼药水中都含有防腐剂,这些物质会对眼睛表面的细胞产生损害。就有乱滴眼药水致盲的病例,所以眼睛出现不适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不要随意乱滴眼药水。   误区二:干眼病一次就能治愈   干眼病需要长期治疗,不是看一次医生就能治愈的,而且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反复。因为无论是全身疾病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干眼病,都只有去除了病因才能根治。   误区三:患了干眼病会失明   很多患者担心干眼病会导致失明,心理压力较大。其实只有极少数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干眼病会致盲,大部分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会导致失明。   教您几招预防干眼病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2)注意用眼卫生,定时休息,看书或者看电脑等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建议每隔50分钟就休息5-10分钟,注意眨眼的次数。   (3)计算机屏幕和眼睛的距离保持60厘米,并且屏幕要比眼睛低。   (4)眼球表面的疾病,如角膜、结膜及眼睑等有发炎、过敏、受伤等需要咨询眼科医生并积极治疗,切勿自行买药。 (实习编辑:朱文斌)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干眼病光滴眼药水...”相似的文章

更多>>

干眼疾病

实验室检查 可以进行针对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泪乳铁蛋白测定 常≤100mg%。 2.泪溶菌酶 测定 溶菌区≤21.5mm。 3.泪渗透压测定 在KCS≥312mOsm/L...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