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及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是这些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 ,但也可见于心脏病并不很严重,或原来并无明显心脏病,甚至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依据者,突然发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者,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心病 :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 时,不稳定型心绞痛 ,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的再灌注时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前无低血压 ,休克 或心力衰竭者可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如在心室颤动前曾有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8%,原发性心室颤动71%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在起病后的第1个小时内发病率最高,在随后的数小时内迅速下降,未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在梗死48h后,继发性心室颤动41%于心肌梗死发病2周后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再次心肌梗死,均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原发性心室颤动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存活率为57%,继发性心室颤动存活率仅为18%。

2.由其他心律失常转化为心室颤动:

(1)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2)长Q-T间期综合征 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

(3)Q-T间期正常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极短联律间期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4)也见于病理性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5)预激综合征 合并心房颤动 时:若旁路不应期<270ms,则快速的心房激动可经旁路1∶1下传,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6)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3.其他心脏病:

(1)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等,它们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其猝死 病例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别为56%,19%;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为5.4%,均发生于扩张性心肌病,猝死患者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室颤动占66%。

(2)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 和关闭不全合并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

(3)心肌炎 ,急性肺栓塞 ,某些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主动脉瘤 破裂,心脏压塞,心脏破裂。

(4)其他各种严重心脏病或其他疾病患者临终前的表现。

4.各种药物的毒性作用所致: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锑剂,酚噻嗪类等药物中毒。

5.电解质紊乱:主要为低钾血症 ,或偶见于血钾过高时,严重酸中毒。

6.心脏手术:尤其在低温麻醉阻断循环下进行心脏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在深低温体外循环诱导心脏停搏时常可出现心室颤动,气管插管,心脏外伤,行右心导管或左心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失灵等也可出现。

7.电击或溺水:电击时当300mA的直流电或70~80mA的交流电通过心脏时可引起心室颤动,淡水淹溺 者较常引起心室颤动。

8.其他: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肥大,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性酸中毒 ,心动过缓,脑血管意外等可促使心室颤动的发生。

发病机制:

有两种学说:

1.心室肌自律性增高,形成在心室有单个或多个快速异位兴奋性所致。

2.微折返激动:当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及严重心动过缓时,导致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高度不一致,而形成心室肌内一处或多处微折返,经过大小和方向不同的传播途径传向心室各个部分,使各部分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失去一致性。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病因文章

猜你感兴趣

专家咨询

贺常见

内科

擅长:消化道疾病、药理 [详情]

向TA提问

罗春姣

内科

擅长:呼吸道感染 [详情]

向TA提问

张延强

妇科

擅长:内分泌调节 [详情]

向TA提问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